“把幼儿园的耐心带给大学生,把教育的智慧藏于细节之中。” 这是外国语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程芝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事教育行业近19年,她15年扎根幼教一线,曾12年任幼儿园园长,这份深厚的实践积淀,让她对学前教育行业有着独特的理解与热爱。如今站在高校讲台,程芝老师主讲《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舞蹈与创编》《幼师资格考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多门核心课程,无论面对哪一门课,她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价值。她总在课前反复打磨教学设计,只为用更鲜活的方式抓住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能收获可落地的实践方法,真正做到“课课有得、学有所获”。
正是这份对教学的较真与对学生的用心,她将幼儿教育的思考融入高校课堂的每一个瞬间,用独树一帜的育人方式,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课堂 “小插曲” 里的大教育:用幼教思维唤醒学习自觉
在程芝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生硬的批评,却总有让人印象深刻的 “教育巧思”—— 这种将专业实践与课堂管理结合的智慧,也让她的公开课成为学校教学示范的典型,不少同事都曾向她请教创新教学的经验。
一次授课中,一名学生因前一晚备考熬夜,忍不住趴在桌上犯困。程老师没有打断课堂节奏,而是轻步走到学生身边,温柔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轻声邀请她走上讲台。接下来的一幕,让全班同学既好笑又暖心 —— 程老师让学生轻轻坐在自己腿上,像哄幼儿园孩子入睡那样,轻轻拍着她的后背,轻声说道:“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中午不想睡,老师就是这样抱着他们,唱首摇篮曲,让他们在安全感里慢慢放松。”
这个特别的互动,成了那位学生的 “课堂警示钟”,程老师深知,这种看似“非常规”的互动方式需要建立在深厚的师生信任基础上,其核心并非形式本身,而是那份瞬间捕捉教育契机、并给予学生正向引导的“幼教思维”。此后不仅她自己再也没在课上犯困,还带动了身边同学的听课状态。“我不是要真的‘哄睡’,而是想让他们亲身体会,幼教工作者最珍贵的‘共情力’是什么。” 程老师笑着解释,“教育不是‘纠正错误’,而是让学生主动明白‘为什么要做好’。”
议论文教学中的 “变通课”:用科学精神启发认知升级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程芝老师的 “不墨守成规” 同样让学生受益匪浅。有学生曾带着困惑提问:“程老师,您教的议论文写法,和我以前老师说的不一样,到底哪个才对呀?” 面对这样的疑问,程老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跳出 “非此即彼” 的思维定式。
“学习就像走路,不同的路况要穿不同的鞋子,不能总盯着过去的那双鞋不放。” 程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 “变通” 二字,“就连伟大的科学家都会不断推翻自己以往的推断,更新认知。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你们都知道吧?他在《时间简史》里提出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行不通,直到生命最后阶段,还和合作伙伴一起提出了全新的宇宙起源理论,推翻了自己早年的观点。”
她进一步解释:“议论文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读者,需要不同的论证逻辑。以前学的方法不是错的,只是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做学问、做人都是这样,要学会跟着认知走,而不是被认知困住。” 这番话让学生恍然大悟,此后看待问题也多了一份灵活与辩证。
教资冲刺期的 “严与暖”:用通俗智慧化解成长困惑
“不仅在知识的传授上鼓励‘变通’,在面对学生成长中的情绪波动时,程老师的‘幼教智慧’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23 级学生备战教资考试的那段日子,程芝老师的 “严格” 成了学生口中的 “共同记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晚上回到宿舍倒头就睡,连失眠都被治好了” 有学生回忆。当时大家实在撑不住,试着跟程老师 “讨价还价”:“今天能不能少背一点?”“作文能不能先不写?” 材料分析能不能不写材料中的内容……可这些请求,全被程老师 “不留情面” 地拒绝了。
这份 “不近人情” 的严格,一度让程老师和平时关系亲近的学生产生了隔阂。即便她主动找学生沟通和解,学生嘴上说着 “没事”,脸上的笑容却比以前少了 —— 以前课后总围着她问问题、分享日常的学生,如今路过办公室也只是匆匆打个招呼,这让程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
察觉到学生的抵触情绪,程老师没有反复强调 “为你们好”,而是在一次课后,在教室里和学生们像聊家常一样说起了成长里的 “小道理”。“就像小朋友玩的跷跷板,一头动了,另一头总会跟着有反应。” 她语气柔和却认真,“咱们现在背的知识点、写的作文,就像跷跷板的这头,未来拿到教资证书、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就是跷跷板的另一头。没法回到过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但现在多坚持一点,未来的选择就多一分。美珈是你们成长的一站,不是终点,唯有读书,能让你们走得更远。”
听着程老师的话,学生们慢慢低下了头,又渐渐抬起头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有个平时和程老师最亲近的学生,忍不住小声说:“程老师,其实我们知道您是为我们好,就是当时太累了有点闹情绪。” 话音刚落,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附和。那天之后,学生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 课后围着程老师请教问题,分享背书时的趣事,甚至会主动跟她说 “今天又多背了一篇课文”,师生间的隔阂彻底消失,备考的氛围也变得更积极融洽。
舞蹈课上的 “肢体修行”:在舒展中点亮学生自信光芒
“幼儿园老师站在孩子面前,首先要让自己‘立得住’—— 这份自信,会比语言更早打动孩子。” 看着 24 级学生在教育活动设计课上试讲时,因紧张攥紧衣角、声音发颤的模样,程芝老师在自己主讲的舞蹈课上,悄悄埋下了 “自信培养计划”。
她没有额外增加枯燥的训练,而是结合舞蹈课特点,增设了 “自信走秀” 环节:让学生踩着节奏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过程中要抬头、微笑,与台下同学眼神交流;还设计了 “趣味转圈” 游戏,在轻快的音乐里,引导学生放开肢体、享受旋转的快乐。一名学生回忆道:“刚开始我不敢抬头,总觉得大家在看我笑话, 是程老师一直站在教室中央,用眼神追着我的脚步,嘴里不停鼓励:‘对,就这样!肩膀再打开一点,你笑起来特别有感染力!’”
一遍又一遍的示范、一句又一句的肯定,程老师温柔却坚定的目光,像一束光,慢慢驱散了学生们的胆怯。渐渐地,有人开始主动调整姿态,有人敢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当学生们终于能大方地走完秀、自信地完成转圈动作时,程老师比谁都激动:“看到他们愿意放开自己、认可自己,比看到任何成绩都让我开心。” 而这份在舞蹈课上收获的自信,也悄悄延伸到了试讲课堂 —— 后来再有人上台,攥着衣角的手松开了,声音也变得响亮起来。
这份细致与牵挂,像“妈妈” 一样贯穿在程老师的教学日常里。学生状态不好时,她会忍不住 “唠叨”,句句都是对学生未来的担忧;学生有心事时,也愿意主动找她倾诉,把她当成可以信赖的 “大朋友”。“教育的核心是爱” 程老师说,“我想做的,就是让学生在爱里找到自信,在努力中看到希望。”
后记
采访过程中,程老师的手机不时响起,大多是学生发来的消息 —— 有分享实习趣事的,有咨询教学问题的,字里行间满是亲近。当被问及 “最美教师” 这一荣誉的意义时,程老师笑着说:“‘最美’不是说我有多优秀,而是学生们用成长给我的肯定。看到他们从迷茫到坚定,从胆怯到自信,这就是我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 她还提及自己一直以来的育人目标:“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既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做好本职;也能拥有‘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未来有能力时,为幼教行业、为更多孩子的成长贡献力量。”
是啊,教育的美好,就藏在她轻拍学生肩膀的掌心里,藏在她引导“变通”的粉笔字间,藏在她“跷跷板”的比喻中,也藏在舞蹈房里那些逐渐挺直的脊背和绽放的笑容里。程芝老师正是这样,用一颗幼教初心,将温暖与智慧注入每一个平凡瞬间,静静陪伴每一株“桃李”抽枝散叶,茁壮成长。
在程芝老师心中,教师从来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承载着时代重量的伟大事业——它深深扎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土壤,每一份付出都与民族的希望紧密相连。
她常说,自己的工作看似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实则是在为祖国的“明天”播撒养分:今天教好一名幼师,就是为千万个孩子的童年筑牢根基;而她更满怀期许,盼着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带着这份教育初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成为点亮孩子成长之路的微光,让优质的教育力量滋养更多下一代。
【供稿: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