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金秋送爽、硕果盈枝的季节里,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与喜悦,正式启动美珈职2025年“优秀教师”“最美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最美教育工作者”风采展示活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家精神,是引领我们前行的璀璨灯塔,也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这一精神,在名誉校长萧永瑞女士的办学理念与殷切期望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与具体的落地。萧女士多次强调,美珈职院的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她希望每一位教职员工牢记“立德树人”初心,秉持“匠心”精神、善于管理、将德育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美珈学子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今日之美珈,正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实践者与楷模。他们或扎根讲台,将枯燥的理论化为生动的实践;或默默奉献在管理、服务一线,为校园的顺畅运行保驾护航。他们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书写着立德树人的动人篇章,展现了新时代美珈人的担当与风采。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萧永瑞女士充分肯定了我校教职工的卓越贡献,称赞他们是“美珈的脊梁与骄傲”。
为此,我们特推出本次风采展示系列报道,旨在广泛宣传这些优秀教师、教职工的先进事迹与闪光点。让我们共同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的教育热忱,见证他们如何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将萧永瑞女士的嘱托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点滴行动。
人物名片
刘康儒,国际商业学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专任教师,现担任会计系专业核心课《经济法基础》、《纳税实务》课程负责人,2024年获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第三届教学能力大赛第一名,同年九月获得学校“优秀教师”荣誉。自2023年起参于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所带班级学生考试通过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曾多次获得学校“职称类考试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论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以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为例》收录于《教育考试与评价》期刊,2025年再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荣誉。
自2022年加入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以来,刘康儒老师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秉持匠人精神深耕教学一线。他以极致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平凡做到极致”的职业信仰。他的付出不仅体现在专业层面,更渗透于育人全程。历届学生深情评价道:“刘老师亲和力强、责任心重,对我们既有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又有严慈相济的爱心。”正是这份对工作的炽热情怀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子,为他们点亮了成长之路,助力众多优秀学子崭露头角。
育人故事
匠心育才:精益求精讲好每堂课
2024年,刘康儒老师所带的大数据与会计2303班有26位学生一次性通过 当年的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通过率高达54%,远超全国23%的平均通过率。2025年,刘老师带的大数据与会计2403班一次性通过33人,通过率高达66%,打破了2024年创造的纪录。谈到这一傲人成绩,刘老师很淡定地说道,取得这些成绩并不难,无非就是把每堂课的知识讲透彻、讲好就行。刘老师说得很轻松,但是为了讲好每堂课,他都以极致的态度去打磨内容,追求卓越。每堂课刘老师都会问自己这几个问题:这堂课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否明晰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是否是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采取了哪些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讲好每堂课并不容易,要想回答好这五个问题,更需要老师广泛地阅读,大量的积累。为了讲好《纳税实务》这门课,刘老师不仅会把上课的教材烂熟于心,还会查阅多本相关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构完整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为了讲好《经济法基础》这门课,刘老师会专门去学习相关的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认真收集法律案例,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教育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永葆初心的创造性工作。老师以匠人精神打磨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热爱,并且能从中能学到本领。
爱心育人:做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炬。”刘康儒正是这样一位用爱心点燃学生希望的“引路人”。
2024年9月,刘老师第一次收会计2403班的作业时,交上来了一本“有趣”的作业本,作业本前面大部分内容都是高等数学中的泰勒级数相关的笔记,由此可以看出作业本的主人是一位热爱数学的同学。晚自习刘老师叫来了作业本的主人——一位文质彬彬的女生。刘老师询问这位同学怎么作业本前面全是数学笔记,这位女同学原以为刘老师会批评自己交错作业本,但万万没想到刘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自己,肯定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更以长远眼光预言:“虽当下不考高数,但它终将成为你人生路上的隐形翅膀。”这番话如同春风化雨,不仅化解了学生的忐忑,更在她心中种下了坚持探索的种子。课后,刘老师主动送来精心挑选的高数与线代教材,附上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你的热爱,值得被珍视;你的梦想,值得被托举。
初识会计2403班还有一位学生很特别——这位学生一头黄发,个性十足。别人上课认真听讲,她上课傻傻地笑。过了一个多月,这个状况还是没有改变,刘老师就专门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原来这位同学热爱旅游,高考结束后的暑假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游玩,并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同学英语基础很好,可以用英语跟外国人无障碍交流。这位同学坦言,自己热爱旅游想做导游类的工作,特别想从事国际导游,对会计专业兴趣不大。对此,刘老师巧妙转化视角,将看似矛盾的专业选择转化为优势叠加:会计知识是财务管理的基石,英语特长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二者结合恰能构筑起通往国际旅游产业的坚实阶梯。他从专升本路径切入,描绘出“学历提升+留学深造+酒店管理”的职业蓝图,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此刻所学的每一笔分录,都在为未来的星辰大海积蓄力量。从职业规划的角度与这位学生交流后,这位同学学习状态大为改观,从排斥会计专业到静下心来去认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内容,通过一年的努力顺利拿到初级会计师职称,并且正在认真准备11月的导游证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整个大学的学业规划清晰明了。
刘康儒对学生们的关爱无微不至,就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担当: 以身作则传承好“工匠精神”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从而助力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虽然我们无法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但我们可以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代传承。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热爱自己的工作,秉承“把平凡做到极致”的职业信仰,那么无数微光终将汇聚成璀璨星河,每个螺丝钉都能奏响时代的强音。
教育者的肩头,扛着这份薪火相传的重任。刘老师深谙其道:于教师而言,“工匠精神”绝非虚浮的口号,而是刻进骨血的职业信仰;课堂非机械的知识搬运场,而是心灵碰撞的思想盛宴。每一堂课都应被视作精心雕琢的作品,从备课时的字斟句酌,到授课时的眉飞色舞,无不倾注着对教育事业滚烫的爱意。这份热爱,会透过眼神、语调、肢体语言,丝丝缕缕地传递给学生,点燃他们内心深处对专业的好奇与向往。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在这传承“工匠精神”的使命征途上,老师们正是以真心换真心,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昭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专注方能淬炼真功。每一次耐心答疑的身影,每一回鼓励尝试的话语,都在播撒“工匠精神”的种子。待丰收时节,这些种子会在各行各业破土而出,长成撑起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大厦的栋梁之材。
匠心育才,精益求精讲好每堂课;爱心育人,做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时代担当,以身作则传承好“工匠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康儒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赞誉。
【供稿:国际商业学院】